業主被盜物業要賠償嗎(業主的電瓶被盜,物業要賠償嗎)
業主家門口東西被偷,物業有責任么
業主家門口東西被偷,物業公司一般是不承擔責任的,盡管法律上規定物業公司在沒有盡到管理職責的情況下,需要對業主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在實際生活當中,恐怕業主也沒辦法舉證物業是有管理不到的這種做法的,真正要向物業公司維權的話也特別的困難。
法律分析
物業管理企業承擔賠償責任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沒有依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履行職責而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受到傷害。只要物業盡了管理職責,對業主的傷害是不用承擔責任的。安全保護義務是小區物業公司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項職責。協助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防范工作。發生安全事故時,物業服務企業在采取應急措施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協助做好救助工作。小區物業公司對物業管理區域內違反有關治安、環保、物業裝飾裝修和使用等方面法律、法規規定的行為,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制止,并及時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接到物業服務企業的報告后,應當依法對違法行為予以制止或者依法處理。小區業主被盜,盜竊者應當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達到數額較大標準的,還涉嫌刑事犯罪,構成盜竊罪。
法律依據
《物業管理條例》
第三十四條 業主委員會應當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訂立書面的物業服務合同。物業服務合同應當對物業管理事項、服務質量、服務費用、雙方的權利義務、專項維修資金的管理與使用、物業管理用房、合同期限、違約責任等內容進行約定。
第三十五條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服務。物業服務企業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家里被盜物業該負責任嗎?
家里被盜物業有一定責任,可以要求賠償。
怎么賠償首先得看你是不是和物業有合同,新買的房子,一般是房地產開發企業與選聘的前期物業服務企業簽訂前期物業服務合同;二手房的話一般是小區的業主委員會與物業公司簽訂的服務合同。
根據《物業管理條例》第36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服務。物業服務企業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此外,《物業管理條例》第47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協助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防范工作。發生安全事故時,物業服務企業在采取應急措施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協助做好救助工作。物業服務企業雇請保安人員的,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保安人員在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公共秩序時,應當履行職責,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
也就是說,財物被盜物業該不該負責,應當看其在履行物業服務合同過程中是否存在過失,若物業公司未嚴格履行服務合同,或是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有過失,則物業公司應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說保安人員配置、警衛布崗不到位,值班巡邏安保離崗;防盜系統、監控系統不能正常有效工作;路燈、圍墻、防盜門沒有得到及時修繕;業主發現案情求救,物業不作為;監控錄像上有盜賊出現,而當值保安卻疏忽沒發現,或者發現盜竊行為卻沒有及時報案、制止等等。
在物業服務合同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物業公司僅僅是協助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對業主家中財物并無保管和看護的責任,即業主家中財物被盜,也只能由盜竊者承擔賠償責任。
即使因為物業管理公司的保安措施未達物業管理合同的約定及行業標準規范的,因為財產被盜是因犯罪分子行為而引起,不宜也不太可能承擔全部的責任全額賠償,具體賠償金額可以協商或者由法官裁量,一般情況只是被盜金額的一小部分。
擴展資料:
物業管理法律責任具有以下特征:
①物業管理法律責任必須有物業管理法律規范和物業服務合同的事先規定。
物業管理法律責任必須事先規定。
首先,物業管理法律責任的種類由法律規范事先規定,不得追究法律規范未規定的新種類的物業管理法律責任;
其次,物業管理法律責任的內容要由法律規范事先規定,不得追究法律規范規定的內容以外的法律責任;
第三,物業管理法律責任的處罰范圍和標準要由法律規范事先規定,不得追究法律規范規定的范圍和標準以外的法律責任。因此,物業管理法律規范和物業服務合同應有明確的法律責任或違約責任的規定和條款。如果沒有物業管理法律規范和物業服務合同的事先規定,就不能要求當事人承擔物業管理法律責任。
②物業管理法律責任必須以物業管理違法違約行為為前提。
物業管理違法違約行為是物業管理當事人拒不履行義務或做出法律、法規、合同禁止的行為。違法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有三個:
第一是違法違約性,即當事人違反了物業管理法律規范的規定或違反了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
第二是危害性,即因違法違約行為,侵害了國家、集體或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危害后果。
第三是可罰性,即當事人的違法違約行為符合物業管理法律規范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的處罰條件。以上構成要件只有同時具備,才能由當事人承擔物業管理的法律責任。
③物業管理法律責任是對違法違約當事人的一種制裁。
物業管理法律責任是要求違法違約當事人必須承擔違法違約的法律后果,這顯示了物業管理法律法規的權威性和物業服務合同的嚴肅性。如果物業管理當事人違法違約,必將受到相應的的制裁和處罰。
④物業管理法律責任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法律責任具有國家法律所賦予的強制性和約束力。違反物業管理法律法規,由國家司法機關和其他法律、法規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違反物業管理合同的約定,由合同守約方依法請求人民法院追究違約者的違約責任。
參考資料:物業管理法律責任_百度百科
業主丟了東西,物業有責任嗎
業主丟了東西,要看具體情況,是在室內丟的還是在室外丟的,如果物業有疏忽的情況下,物業是有責任。
關于小區內被盜。
近年來,因小區內停放的車輛被盜,小區業主家里被盜,而引發的索賠糾紛時有發生,已經成為物業管理糾紛中的一大熱點、難點問題。我搜集了與該類糾紛相關的素材,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吧!
一、法律依據
1、《物業管理條例(2007修訂)》
第三十六條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提供相應的服務。
物業服務企業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導致業主人身、財產安全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四十七條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協助做好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安全防范工作。發生安全事故時,物業服務企業在采取應急措施的同時,應當及時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報告,協助做好救助工作。
物業服務企業雇請保安人員的,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保安人員在維護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公共秩序時,應當履行職責,不得侵害公民的合法權益。
2、《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第十八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并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賓館、商場、餐館、銀行、機場、車站、港口、影劇院等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二、相關案例
1.物業公司在合理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后,對業主遭受的損失不應承擔賠償責任——苗景芳訴天津福泰物業管理有限公司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責任糾紛案
2.物業公司未盡對轄區內居民人身、財產安全的注意、保護義務造成業主車輛丟失,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李新斌訴洛陽石化總廠惠康物業管理公司物業管理糾紛案
3.物業公司在履行對小區車輛管理、安全防范和保衛義務時有瑕疵和疏漏,造成業主財產損失,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孟進訴南京市建宇物業公司物業管理糾紛案
4.業主丟失車鑰匙后及時通知物業,車倆依然被駛出小區丟失由物業承擔——王亞蕾訴東營海通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
5.物業公司所采取的保安措施不能及時有效地發揮其保護住戶財產安全的作用,應認定其存在不作為的物業管理違約行為——顏冰訴泉州武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案
6.業主無法證實涉案車輛是在小區內丟失的,物業服務企業無須承擔賠償責任——葉志賢、陸小麗車輛丟失訴廈門永同昌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財產損害賠償案
三、物業該不該賠
物業服務企業在物業服務管理活動中,主要違約行為有:
1、物業服務企業未按服務合同規定的內容或違反合同要求向住戶提供服務;
2、未按服務合同約定對物業設施等進行維修、養護;
3、物業服務企業就業主受到的人身和財產損害未能履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而存在的違約行為。
“未能履行”,包括根本不履行和不完全履行。根據《合同法》的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根本不履行合同義務和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均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是由于物業服務管理的內容涉及面廣,在實踐中認定違約行為相對比較復雜。如在相對封閉式管理的住宅小區,某業主存放在車庫中的車輛被盜;小偷進入業主家中盜竊或傷人等,從而發生的糾紛很多。對此類問題的認定,在實踐中認識不一致。在物業服務管理活動中,就某一特定事項而言,出現某一結果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界定各方責任時,不能簡單地認為,既然實施物業服務管理,物業服務企業就應當保障業主的財產和人身的安全;也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業主在物業服務管理區域內受到的人身和財產損害,物業服務企業就應當承擔完全的法律責任。物業服務企業在物業管理活動中的權利、義務的責任,除了法律法規的明文規定外,還來自于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如果物業服務企業完全遵守了法律法規的規定和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則即使業主人身、財產在物業服務管理區域內受到損害,物業服務企業也不一定因此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