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追加原告的法律規定(行政訴訟狀原告范本)
行政訴訟追加共同原告的情形
法律分析:必要共同訴訟人,他們因同一具體行政行為而在權利義務上發生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既有事實上的也有法律上的。所以,凡屬共同被告人,必須共同參加訴訟,如果原告人起訴中有遺漏,人民法院有權在征得原告人同意的基礎上追加被告,通知應訴,被追加的被告無權拒絕參加。而對共同原告資格來講,法院有義務通知未起訴的其他共同原告人參加訴訟;如果這些人仍然不愿參加訴訟,法院則不能強行追加,應尊重原告人的意志與選擇。另外,共同訴訟人都是獨立的法律主體,有獨立的訴訟法律地位,一個人的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沒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他們各自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并對各自的行為負責,各自可以提出自己的訴訟請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訴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 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
行政訴訟追加第三人法院需要通知原告嗎
法律分析:訴訟中追加第三人,必須由申請人向法院遞交追加第三人的書面申請,申請應當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齊全,申請中應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況、說明追加理由,并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同時,要在合理的期限內提出追加第三人申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行政訴訟中,法院可以直接追加原告嗎?
行政訴訟中,法院不可以直接追加原告。被告需要根據原告的的起訴在開庭前的法定期限內,提交答辯材料,而開庭后在追加原告,等于剝奪了被告答辯的權利,但可追加第三人參與訴訟。
法律分析
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因此,行政訴訟中,一方主體是公民或者法人,而另一方主體是國家機關,他們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這也是行政訴訟和其他兩大訴訟最大的區別。行政訴訟第三人一般是原告、被告之外的行政相對人;行政訴訟第三人是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是在訴訟開始之后和審結之前;行政訴訟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方式有主動申請參加訴訟和人民法院依職權通知其參加訴訟兩種。應當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行政機關的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兩個以上利害關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關系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沒有起訴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類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并審理并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行政訴訟中已開庭可以追加原告嗎?
不可以的。
被告需要根據原告的的起訴在開庭前的法定期限內,提交答辯材料。而開庭后在追加原告,等于剝奪了被告答辯的權利。
法律依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有哪些條件?如何認定?
1、原告資格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2、認定條件
(1)主體條件,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
(3)主張的權益是合法權益;
(4)主張的權益受到損害;
(5)主張的權益受到損害和行政行為有因果關系。
行政訴訟的特征:
(1)行政訴訟所要審理的是行政案件。
這是行政訴訟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與其他訴訟的區別。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追訴者刑事責任的問題;民事訴訟解決的是民商事權益糾紛的問題,而行政訴訟解決是行政爭議,即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爭議。
(2)行政訴訟是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方式進行的一種司法活動。
這是行政訴訟與其他解決行政爭議的方式和途徑的區別。在中國,行政爭議的解決途徑不止行政訴訟一種,還有行政復議機關的行政復議等等。而行政訴訟是由人民法院運用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行政訴訟是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以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其中進行審查的行政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審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違法行政行為的侵害。這就決定了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在審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上有所不同。如行政訴訟案件不得以調解方式結案;證明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由被告承擔;行政訴訟的裁判以撤銷、維持判決為主要形式等。
(4)行政訴訟是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
行政訴訟并不解決所有類型的行政爭議,有的行政爭議不屬于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而刑事訴訟和民事訴訟均無類似于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的限制。至于,不屬于行政訴訟解決的行政爭議只能通過其他的救濟途徑解決。
(5)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具有恒定性。
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相對方,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是恒定的,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原被告不具有恒定性,允許被告反訴;而刑事訴訟,也存在著自訴案件中允許被告人作為被害人所訴自訴人。
擴展資料:
行政訴訟的效力范圍:
行政訴訟法的效力范圍,是指行政訴訟法在怎樣的空間范圍和時間范圍內,對哪些人和事具有適用的效力,具體包括行政訴訟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對人的效力和對事的效力。
(1)空間效力
空間效力又稱地域效力,行政訴訟法的空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的地域范圍。中國行政訴訟法適用中國國家主權所及的一切空間領域,包括中國的領土、領空、領海以及領土延伸的所有空間,此外在公海中的中國籍船只以及飛行器一般也認為是中國領域。凡是在中國領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以及在中國領域內進行的行政訴訟活動,均應適用中國行政訴訟法。
但也有例外:
一是中國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不適用中國(內地)行政訴訟法;
二是有關行政訴訟的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只能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用。
(2)時間效力
行政訴訟法時間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的生效、失效的起止時間以及對該法生效前發生的行政案件是否具有溯及力,即溯及既往的效力。如中國《行政訴訟法》第75條明確規定:“本法從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边@里的施行日期即為該法生效日期。同時,中國行政訴訟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3)對人的效力
行政訴訟法對人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法適用于哪些人,對哪些人有拘束力,對哪些人沒有拘束力。中國行政訴訟法原則上采用屬地原則確定對人的效力,凡是在中國領域內進行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均適用中國行政訴訟法。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條和第70條規定,這些當事人包括:中國各級各類行政機關;中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在中國進行行政訴訟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但對外國人、無國籍人和外國組織,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4)對事的效力
行政訴訟法對事的效力是指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凡是依照《行政訴訟法》第11條規定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提起行政訴訟的案件,都適用行政訴訟法來審理解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行政訴訟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利害關系"暨如何認定原告主體資格問題
原告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25條規定的“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至少應當包括:(1)被訴的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2)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3)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4)與撤銷或者變更的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除上述情況外,還有哪些公民、法人或者組織可以作為原告,可以根據實踐需要,進一步擴大。原則是通過行政訴訟比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爭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有利于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二、原告的近親屬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若干解釋》的規定,這里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承受人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其他組織是指沒有取得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若干解釋》規定的非法人組織包括:合伙企業以和他合伙組織以及其他非法人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