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公攤的風險
每一平方都是錢!你這樣做才能規避公攤風險
在房屋交易的過程中,廣大購房者對于公攤面積的問題是十分關注的,畢竟房屋的每一平方米面積都是錢,再加上如今房價那么高,一平方米的面積在一線城市里就等于幾萬塊錢啊,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時時常發現的情況就是:明明花了100平方米的錢,收房時測量卻只有70平方米,原因就是公攤了30平方米,簡直就是坑爹啊。
一、公攤面積貓膩多,尚無明確法規規范
雖然公攤面積搞得廣大購房者人心惶惶,抱怨不斷,不過,很遺憾的是,最近網上流傳關于取消公攤的消息其實是假的,對于公攤面積的處理,由于目前我國尚無明確法律法規予以明確,使其成為房地產交易過程中爭論的焦點。
二、如何規避公攤面積風險?
1、向開發商索取明確公攤數據
對于購房者而言,最害怕的就是開發商在公攤面積上動手腳了,因為你可要求開發商給出明確公攤面積的數據,一般需要整棟樓的建筑面積、樓內所有房屋的套內建筑面積之和、不屬于公攤的建筑面積等等,方便購房者大致計算公攤面積,做到心中有數。
2、索要以及查閱有關資料
當然了,為了以防萬一,購房者你還需要做更多的準備,比如,索要以及查閱有關資料,這些資料包括房屋的設計圖紙或者最終的設計方案、最終面積報告、關于公攤面積的數據及其計算方式和文件等。
3、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4、拿起法律武器
買房時公攤面積具體包括哪些,如何避免公攤面積風險
法律分析:買房時公攤面積具體包括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公用廁所、電(樓)梯前廳、樓梯間、電梯井、電梯機房以及其他為該建筑服務的專用設備用房。避免公攤面積風險的方法如下:1、索取公攤數據;2、查閱有關資料;3、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十八條商品房銷售可以按套(單元)計價,也可以按套內建筑面積或者建筑面積計價。商品房建筑面積由套內建筑面積和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組成,套內建筑面積部分為獨立產權,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部分為共有產權,買受人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其享有權利,承擔責任。按套(單元)計價或者按套內建筑面積計價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應當注明建筑面積和分攤的共有建筑面積。
教您幾招 規避公攤面積中的風險
購房過程中,總是會被各種各樣的面積搞得暈頭轉向,不知如何計算和處理。尤其是令人頭疼的公攤面積。公攤面積的計算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實際上,購房者在購買的過程中,對于計算公攤面積所涉及的數據是不得而知的,因而公共建筑面積分攤系數也沒辦法算出。
自己購買的房子到底要公攤多少都是以發展商說了算。在這樣一種購房者和發展商信息獲得不對等的情況下,購房者的知情權根本得不到體現,因此,關于公攤面積的糾紛不斷。
公攤面積怎么算
公攤面積既然公攤到每個業主身上了,所有權當然屬于所有業主。然而,問題在于開發商總不愿明明白白地公示哪些公有面積已經用于公攤,購房者就無從知道哪些公用面積是屬于業主所有,哪些是開發商的,就更無從講到所有權和使用權了。正因為這樣,開發商鉆空子的機會也多了,購房者落入陷阱的機會變多。
三招教您規避公攤面積中的風險
新版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有附件標明了"公共部位與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但只列明了應分攤的部位及其構成,具體數據仍不確定,所以仍然存在著開發商讓業主多攤的可能性。這里我們總結了幾招,提供給購房者參考。
第一招:索取公攤數據
在簽訂購房合同時,可以讓發展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包括整幢建筑的建筑面積、套內建筑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筑面積等基本數據,也可以要求發展商列明公攤公用建筑面積的具體項目以及各項目的面積,這樣業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第二招:查閱有關資料
業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最終設計圖紙或者最終設計方案、最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的條款,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并在附件二"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筑面積構成說明"中,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面積大小。特別是有關共有建筑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一旦發生糾紛,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萬一真的發生了糾紛,唯一的選擇就是訴之法律,避免浪費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當然,我們期望的是,隨著法律的不斷健全,政府監督力度的不斷加強,發展商誠信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通購房者的權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有了這三招,購房者在購買房屋的過程中,對于公攤面積的相關問題,應該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您實在是看不懂,最好請律師隨同,在購房交易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問題,都會得到法律的保障。
(以上回答發布于2015-09-10,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準)
如何避免公攤面積的陷阱?
買房時影響公攤面積的因素非常的多,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清楚。當然如果每一層的住戶多,分攤的人多了,公攤的面積自然就少了很多。為了避免買房的時候,被開發商“套路”,在買房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向開發商所要公攤面積的數據,公攤面積的誤差在3%以內,一旦超過這個范圍業主完全有權利追償。
1、索要公攤面積數據
為了避免購房者遇到公攤風險,購房者應該在買新房的時候向開發商索要公攤面積的數據,他們應該出具詳細的信息。一般而言如果公攤面積誤差較小,按照實際面積計算房屋價格即可。但如果公攤面積出入過大,購房者完全有權利追償。
2、查閱相關資料
有時候銷售人員會告訴你公攤面積的數據,但是由于不同樓層、不同戶型的影響,他們說的數額和你買的房屋面積會存在差距。因此建議業主自行查閱一下自己購買項目的資料,方式包括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等。
3、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購房合同中應該寫清楚項目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筑面積,因此購房者應該要求開發商在合同將這一部分內容寫清楚,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如果發生了糾紛,購房者完全可以根據合同來維權。
公攤面積知識擴展1、公攤面積范圍
公攤面積為: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電梯井、電梯機房、水泵房、消防通道、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物業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為該建筑服務的專用設備用房。另外公攤面積還包括每套與公用建筑空間之間的分隔墻及外墻,為墻體面積水面投影面積的一半。
2、公攤面積越小就越好嗎?
在實際生活中,有不少購房者都上過公攤面積的”虧“,于是就覺得公攤面積越小越好,但事實是這樣嗎?其實在建筑面積一定的情況下,房子的公攤面積越小,實際面積就會越大,那么從個角度來講自然是公攤面積越小越好。
但是,在這里要注意了,要記住這一行字:“在房子面積一定的情況下”為前提。也就是說,如果公共場合的空間比較小、比較窄也不是太好,這樣會對大家的室外活動有一定影響。因此,公攤這面積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
3、不同的建筑類型,房屋的公攤面積多少才合適呢?
有購房者問,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房屋的公攤面積是多少才合適呢?難道要自己計算?其實,也不用,一般來說,小高層公攤系數約在10%至15%之間,如果有帶電梯的小高層住宅,那么公攤系數應在15%至20%之間,高層建筑公攤系數一般在14%至24%。
在市場上,除了高層房以及小高層房之類,還存在著“別墅”這一類型的房屋。在通常情況下,別墅類的公攤面積一般為1%至8%,但如果買的別墅是獨棟的,那是沒有公攤面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