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定預設債務轉讓的效力呢
債務轉讓的構成要件與法律效力
債務轉讓即債務人在債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全部債務或者部分債務轉讓給第三人的民事法律行為。
根據《民法典》五百五十一條規定,債務人將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該經過債權人同意。
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予以同意,債權人未作表示的,視為不同意。
根據本條規定第一款規定,即債務轉讓的定義得知,債務轉讓必須經過債權人同意,因為債務轉讓不同于債權轉讓,是一個負擔行為,義務行為,義務人的履行能力,經濟能力,行為能力都影響著債權人的債權利益,因此應該經過債權的人同意。
接著第二款規定,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在合理期限內催告債權人同意,如果超過合理期限的則視為沒有同意,則債權不能轉讓??梢詮谋緱l可以看出,法律對債權人作了法律推定的保護。
債務轉讓首先應該由債務人與第三人達成債務轉讓協議,則債務轉讓的協議在債務人與第三人達成之后,則債務轉讓的協議成立,如果要使債務轉讓的協議的法律對債權人產生效力,則必須經過債權同意,債權人同意之時,債務轉讓的協議產生法律效力。
債務人或者債權人在合理的期限內進行催告,如果未催告或者催告后逾期債權人沒有作出同意轉讓的債務 的意思表示的 ,則債務轉讓協議不生效,即債務轉讓失敗,債務人依然要繼續履行債務。
同時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四條債務人轉移債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但是該從債務專屬于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本款規定的從屬于債務人專屬的自身的債務不能轉讓,例如賠禮道歉債權行為,支付撫養費這類的債務不能轉讓,這些都具有人身專有屬性,因此不能轉讓,這也是在情理之中。
債務轉讓分為免責的債務轉讓和并存的債務轉讓,我們來試分析兩種債務轉讓的法律后果。
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五條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可以將自己在合同中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給第三人。根據此條規定這是免責的債務承擔,免責的債務債務轉讓是指原來的債務人完全退出原有的法律關系,是合同義務主體的變更,不再承擔任何民事法律責任。
同時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二條第三人與債務人約定加入債務并通知債權人,或者第三人向債權人表示愿意加入債務,債權人未在合理期限內明確拒絕的,債權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擔的債務范圍內和債務人承擔連帶債務。
本條是關并存的債務承擔,即債務人可用與第三人約定,由第三人對債務承擔相應責任,如果債權人沒有在合理期限內明確拒絕的,債權人可以請求第三人在其愿意承擔范圍內承擔責任。可以從這里看出并存的債務承擔,屬于按份之債。通常情況下,并存的債務承擔中對債權人非常有利的,因為客觀上增加了債務的履行能力,對債權人 的合法權益保護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本條規定,債權人沒有在合理的期限內拒絕第三人的,視為接受第三人 加入債務履行中。
根據《民法典》第五百五十六條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一并轉讓的,適用債權轉讓、債務轉移的有關規定。
可以本條可以看出債務轉讓適用于債權轉讓的法律規定,無論是并存的債務承擔還是免責的債務承擔都適用于債權轉讓的法律規定,即債務人享有抗辯權,抵銷權,時效抗辯權等相關的權利。
民法典規定債權轉讓協議的效力如何確定,債務承擔的具體規則有哪些?
1、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 通知債務人 。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2、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受讓人取得與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但該從權利專屬于債權人自身的除外。3、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4、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并且債務人的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1、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 債權人同意 。2、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可以主張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3、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但該從債務專屬于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4、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者轉移義務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債權債務轉讓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債權轉讓一旦在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合意即有效成立,債權即移轉于受讓人。債務人不是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債務人對合同債權的轉讓同意與否,并不影響債權轉讓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否通知債務人只決定債權轉讓對債務人有無法律約束力,而不能決定債權轉讓有無效力。因此即使沒有通知,在債權轉讓達成合意后,受讓人即取代原債權人的地位而成為債權人。受讓人因受讓債權而具有原告資格。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五條 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第(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
第(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第(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溫馨提示】
以上回答,僅為當前信息結合本人對法律的理解做出,請您謹慎進行參考!
如果您對該問題仍有疑問,建議您整理相關信息,同專業人士進行詳細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