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書怎樣送達被告人(判決書何時送達被告人)
刑事案件法院判決書送達給誰?
刑事案件法院判決書送達給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這主要是根據我們國家《刑事訴訟法》202條所作出的規定,當然也是需要根據具體的宣判方式確定具體時間的,比如說當庭宣判的,5日以內將法律文書送達給當事人,如果定期宣判的需要立即送達。
一、刑事案件法院判決書送達給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告后立即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判決書應當同時送達辯護人、訴訟代理人。
判決書應當送達人民檢察院、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并可以送達被告人的近親屬。判決生效后,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單位的注冊登記機關。
二、刑事判決書的結構是怎樣的?
(1)標題和編號。標題分兩行寫明“×××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標題右下方寫明編號,包括年度、法院簡稱、文書類別和號碼。
(2)公訴人身份。寫明公訴人的姓名和職務。
(3)被告人身份及基本情況。包括寫清被告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職業和住址,何時因何問題被拘留、逮捕,是否在押。
(4)辯護人欄。如辯護人是律師的,只需寫明其姓名、工作單位和職業。如果辯護人是被告人的近親屬、監護人,除應寫明其姓名和職務外,還應寫明與被告人之間的關系。
(5)案由。起訴情況及審理方式。寫明案件是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還是自訴人提起自訴的;被告人姓名及被指控的罪名;審理方式上是組成合議庭還是獨任審判,公開審判還是依法不公開審判;公訴人和辯護人出庭情況。
(6)事實。認定構成犯罪的事實必須由人民法院在法庭調查中依法所確認。主要寫明時間、地點、人物、原因、手段、經過、后果等。
(7)證據和理由。證據包括人證、物證、書證等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證據必須確鑿、充分、有力。寫理由時,必須有說服力,根據刑法何條何款作出判決。
(8)判決正文。主要寫確定被告人犯了什么罪,是否需要判處刑罰,判處什么刑罰,及臟款、臟物的處理,刑期的起止日期。對于共同犯罪案件的判決正文,定罪量刑部分按主犯從犯依次列出。
(9)交代上訴權和上訴辦法。要寫明上訴期限,上訴狀數量、上訴法院、上訴方式。
(10)結尾。合議庭組成人員署名;判決決定的日期及法院院章;書記員簽名,加蓋“本件經核對與原本無異”印戳。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大多數是對于刑事案件的審理流程并不是很清楚,在法院對于所有的案件事實都審理完畢之后會下達判決書,并且判決書需要送給當事人,這樣才算是一個案件完成。
判決書一般什么時間送達給被告人
案子已經結案,如果是當庭宣判的,民事判決書當天送達,刑事判決書五天以內送達。
法律分析
送達方式:直接送達是指由人民法院的送達人員將要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直接交給受送達人或他的成年家屬,代收人的送達方式。留置送達是指在向受送達人或有資格接受送達的人送交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時,受送達有或有資格接受送達的人拒絕簽收,送達將訴訟文書依法留放在受送達人住所的送達方式。如果需送達的法律文書是調解而當事人拒絕簽收的,則不可適用留置送達。委托送達是指受訴法院直接送達確有困難,而委托其他法院需送達的訴訟文書送交受送人的送達方式。郵寄送達是指受訴法院在直接送達有困難的情況下,通過郵局以掛號信的方式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郵寄給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轉交送達是指受訴法院基于受送達人的有關情況而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交有機關、單位轉交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公告送達是指受訴法院在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采取上述方法均無法送達時,而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的主要內容予以公告,公告經過一定期限產生送達后果的送達方式。公告送達判決書的生效時間為公告發出之日起的六十天后。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公開審理或者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一律公開宣告判決。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十日內發送判決書;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發給判決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六條 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五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定期宣告判決的,應當在宣告后立即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判決書應當同時送達辯護人、訴訟代理人。
判決書如何送達被告
法律分析:直接送到被告人手中,本人不在也可以家人簽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五條 直接送達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直接送交受送達人。受送達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屬簽收;受送達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該法人、組織負責收件的人簽收;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簽收;受送達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簽收。
民事判決書的送達是先給被告送達還是原告被告一起送達?
民事判決書的送達是先給被告送達還是原告被告這個不存在時間的先后順序,只要送達了就行,原[被告都要送達,在判決書上有明確上訴的期限為受到判決書后15日內可提起上訴。
法律分析
判決書可以郵寄送達,郵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直接送達有困難時,將訴訟文書附送達回證交郵局掛號寄給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它是人民法院通過郵政機構送達訴訟文書的一種送達方式,它憑借專業、快捷、經濟、中立等優點已被當前多數基層人民法院所普遍采用。郵寄送達以當事人提供準確的送達地址為前提,以郵政機構專業、中立的送達方式做保證。法律沒有相關規定的,一般立案的時候法院會讓原告填寫送達地址確認書,作為原告的話,受送達人就填自己的相關信息。民事糾紛雙方可以選擇適合雙方的途徑去解決,通過協商、調解、訴訟等方式處理,處理時注意證據收集。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可以把訴訟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送達過程,即視為送達。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二條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第八十四條 送達訴訟文書必須有送達回證,由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收到日期,簽名或者蓋章。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的簽收日期為送達日期。
判決書找不到當事人怎么送達
法律分析:判決書應當送達人民檢察院、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并可以送達被告人的近親屬。判決生效后,還應當送達被告人的所在單位或者原戶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單位的注冊登記機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七條 送達傳票、通知書和其他訴訟文件應當交給收件人本人;如果本人不在,可以交給他的成年家屬或者所在單位的負責人員代收。 收件人本人或者代收人拒絕接收或者拒絕簽名、蓋章的時候,送達人可以邀請他的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到場,說明情況,把文件留在他的住處,在送達證上記明拒絕的事由、送達的日期,由送達人簽名,即認為已經送達。
判決書送達不到被告人怎么辦
法律主觀:
人民法院在對刑事案件作出判決之后,判決書送達被告人的方式包括直接送法、郵寄送達等方式。《民事訴訟法》規定,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條 經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能夠確認其收悉的電子方式送達訴訟文書。通過電子方式送達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受送達人提出需要紙質文書的,人民法院應當提供。 采用前款方式送達的,以送達信息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一條 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注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離婚判決書怎么送達給被告人
法律分析:離婚判決書可通過以下方式送達被告:1、由法院直接找到當事人,并進行送達。當事人拒不簽收的,可以留置送達。2、找不到當事人的,可以通過郵寄的方式送達。簽收郵件的,即視為已經送達。3、郵寄無法送達的,可以通過公告的方式送達。公告期滿后,即視為已經送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條 夫妻雙方自愿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
離婚協議應當載明雙方自愿離婚的意思表示和對子女撫養、財產以及債務處理等事項協商一致的意見。
第一千零七十九條 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當準予離婚:
(一)重婚或者與他人同居;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予離婚。
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后,雙方又分居滿一年,一方再次提起離婚訴訟的,應當準予離婚。
第一千零八十五條 離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撫養的,另一方應當負擔部分或者全部撫養費。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前款規定的協議或者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者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一千零八十七條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