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勒索子女是否定罪(父母勒索子女錢財)
父母敲詐子女犯法嗎
法律分析:犯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父母強撬子女房門犯法嗎
犯法??啥ㄐ詾樗疥J民宅,非法占有。及時賠償房主損失,如能得到房主諒解,問題不大。以民事案處理。最多行政處罰,拘留那么幾天,若房主提告上法院,就很可能成為刑事案,那可是要判刑的。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恐嚇、威脅或要挾的方法,非法占用被害人公私財物的行為。 屬于刑事案件中的侵犯他人財產罪。敲詐勒索罪侵犯的客體是復雜客體,不僅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還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采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敲詐勒索的行為只有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時,才構成犯罪。敲詐勒索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強索他人財物的目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 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家長喜歡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
“同樣在一個教室,別人可以考滿分,你怎么不行?真丟人!”
“我這么累死累活的,還不是為了你?你能不能爭氣點?”
“你怎么這么不聽話,是要氣死我嗎?”
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
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于所謂的“教育”。
關于“情緒勒索”,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這樣解釋:“在沖突雙方里,有一方通過情緒希望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卻因此犧牲了另一方的利益。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p>
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系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范。”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
在短劇《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媽媽便“以愛為名”,“情緒勒索”著自己的兒子:
兒子的人緣好不好無所謂,成績一定要好,因為這代表著面子;
兒子是不是已經吃飽了無所謂,熱好的牛奶一定要喝,因為這是權威。
最終,朱朝陽變成了表面聽話、骨子逆反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并不是每個父母都懂得正確地愛孩子。當父母的愛夾雜了“情緒勒索”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被“情感勒索”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變化?一個長期被“情感勒索”的孩子,通常會有這四種心理變化:
1.沒有安全感,性格變得懦弱。
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情緒“綁架”的話,比如“如果你......,我就不要你了。”
雖然父母不會真的不要孩子,但是孩子卻會因為恐懼而沒有安全感,從而形成對權威妥協的習慣,不僅會順從父母的命令,同伴的要求,孩子也往往不敢去拒絕。
2.叛逆心起,用暴躁對抗。
孩子在“情緒勒索”中,感受到了父母帶來的壓力和恐慌,但他們并不知道應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在短暫的順從后,他們發現“聽話”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就會站在父母的對立面,來抗議這無形中的“勒索”,比如和父母頂嘴,或者故意不按父母要求做事等等。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英子,便是在媽媽的“情緒勒索”下,用離家出走的方式來對抗自己的媽媽。
3.沒有信心,過度依賴父母。
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情緒勒索”中,會擴大內疚,覺得父母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有責任去彌補這一切。
在這樣的心理驅使下,孩子會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為,放大自己的錯誤,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開始以父母的意愿為準,形成過度依賴的相處模式,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媽寶”。
4.以自我為中心,學會錯誤的親子模式。
雖然每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同,但不可否認,孩子的學習能力都是超強的,尤其是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會模仿自己的父母。
同樣,當父母習慣用“情緒勒索”的教育方式,被“勒索”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學會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讓自己的孩子也陷入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中。
生活中哪些行為,是家長無形中對孩子的“情緒勒索”?
“情感勒索”對孩子有如此大的影響,那家長在生活中的哪些行為,在無形中對孩子“情感勒索”呢?
第一,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在外受了委屈,便會把這情緒發泄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孩子對自己的依賴,讓這樣的發泄很有安全性。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媽媽因為在單位的不良情緒,會直接發泄在孩子的身上,讓孩子誤以為是自己的原因才讓媽媽情緒失控。
第二,用否認孩子的方式加強自己的存在感。
有的父母會習慣性說孩子的不好,并以“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要多”為由,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比如孩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父母便會把原因歸結為孩子太笨還不聽自己的話,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第三,強化他人眼光的重要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有的父母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格格不入,所以,總會去強調他人看法的重要性:“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打招呼,大家就會說你沒有禮貌?!薄叭绻悴话炎约旱耐婢吆托∨笥岩黄鸱窒?,大家就會說你小氣?!薄叭绻愫蛬寢岉斪欤渌议L就會不讓自己的孩子和你玩,因為他們會覺得你不是一個好孩子。”
這樣斬斷孩子個性化發展的話,卻被很多家長認為是教育“良言”。
家長如何避免“情緒勒索”孩子?
看到這里,大家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無意識行為中,居然給孩子帶來了這么多的隱患。但也不要擔心,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注意這兩點,就可以避免自己成為“情緒勒索”孩子的人。
1.不要進行無效溝通。
“情緒勒索”的語言往往有這兩個共同特點:發泄情緒和傳遞恐懼。而對于教育孩子,這兩點往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這只會得到孩子暫時的聽話,并不是教會了孩子方法。
當父母發現自己在恐嚇孩子,或者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時,可以按下“暫停鍵”,等自己冷靜后,再和孩子進行一場心平氣和的有效溝通,了解到孩子的內心想法,并給予正確的指導。
2.不要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會發現,父母在“情緒勒索”的時候,往往是以“灌輸”的方式進行的,這其實就是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孩子的身上。
我們正確的做法,不是讓孩子直接聽自己的,而是讓孩子對事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多給孩子一些耐心,讓孩子先進行思考,而不是直接把自己的觀念強加上去
父母之愛子女,必為其計深遠。
“情緒勒索”式的教育,可以換來孩子暫時的聽話,但對孩子的長遠發展卻是有害無益的。
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將來,爸爸媽媽們,避開“情緒勒索”吧!
不要以愛為名,傷害孩子!
父母總是壓榨子女違法嗎?
父母總是壓榨子女算違法。,親情源自天生,卻非因先天對父母有所虧欠而生。為人父母者,也要德行配位,有為人父母的樣子。按理說,親子關系本不該用法律來維系和調整,然而對于洛洛們來說,他們原先就沒有享受到親子之愛,只是承受了父母用愛的名義強加給他們的負擔。在這種愛的名義面前,他們無處可逃,無他可選。
其實,身為一個獨立的公民,子女完全不必給自己套上如此高的道德枷鎖。因為,一些無法繼續壓榨子女的失德父母,在他們沒有法定義務的時候,斷絕親情倒是毫不含糊。這類失德父母的所作所為,已經為子女在面對這種親情和法律的選擇困境時,做出了親身示范。對沒有親子之愛或以愛之名奴役子女的失德父母,子女只需盡到法律規定對父母贍養的基本義務的最低要求,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