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犯刑法的行為有哪些(觸犯刑法的行為有哪些類型)
觸犯刑法的行為
我國刑法規定有四百多種犯罪,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體、犯罪的主觀方面、犯罪的客觀方面、犯罪客體。
(一)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的人。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二)犯罪的主觀方面。是指犯罪主體對其實施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所具有的心理狀態。犯罪主觀方面的心理狀態有兩種,即故意和過失。比如犯盜竊罪,犯罪人希望將他人財物竊為己有;犯故意傷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體受到損傷的結果。有的犯罪是過失性質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狀態。在單位構成犯罪的情況下,該單位對犯罪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員也同樣具有主觀心理狀態。
(三)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比如犯詐騙罪,犯罪人具有虛構事實、欺騙他人的行為,販毒罪具有販賣毒品的行為,等等。
(四)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犯罪客體和犯罪對象是不同的,犯罪對象是犯罪行為所直接針對的對象,如殺人罪、傷害罪,犯罪對象是具體的被害人,而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的公民人身權利不受非法侵害的這種社會關系。
特征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也就是說危害社會的行為必須同時是觸犯《刑法》規定的行為,才構成犯罪。
第三,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上述特征是確定任何一種犯罪必須具備的缺一不可的條件。《刑法》同時還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就說明,行為的情節和對社會危害的程度是區分違法和犯罪的界限。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哪些行為屬于刑事犯罪
法律分析:一般我國的法律中的刑法中包括這幾個,例:1、危害國家安全罪:指的是對國家的安全有危害的行為,安全罪中有很多。2、危害公共安全罪:放火、投毒、破壞交通工具、情報罪等類型的犯罪行為。3、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罪:金融詐騙、危害收稅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私生行為觸犯了哪些法律?
所謂私生就是指喜歡窺探藝人私生活的粉絲。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首先窺探他人隱私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需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其次如果涉及到非法獲取他人信息、非法闖入他人住宅或者采取跟車等行為,嚴重時還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明確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然而私生行為最嚴重的就是侵犯他人隱私,在網上非法買賣藝人個人信息、航班信息、手機號等等,情節嚴重時該行為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某些私生甚至通過跟蹤,在車上安裝定位器等極端行為獲悉藝人的家庭住址,趁無人時私自進入,這樣的行為構成非法侵入住宅罪。更有甚者會進行跟車等瘋狂行為,不顧公共安全,在道路上追逐,此時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在20201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 》施行,這意味著國家對個人信息保護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因此私生行為將會受到更加嚴厲的打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拘役,并處罰金:(一)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二)醉酒駕駛機動車的;(三)從事校車業務或者旅客運輸,嚴重超過額定乘員載客,或者嚴重超過規定時速行駛的;(四)違反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運輸危險化學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第二百四十五條 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犯前款罪的,從重處罰。
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三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公民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情況的各種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件號碼、通信通訊聯系方式、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
第五條 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情節嚴重”:
(一)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
(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實施犯罪,向其出售或者提供的;
(三)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征信信息、財產信息五十條以上的;
(四)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記錄、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響人身、財產安全的公民個人信息五百條以上的;
(五)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第三項、第四項規定以外的公民個人信息五千條以上的;
(六)數量未達到第三項至第五項規定標準,但是按相應比例合計達到有關數量標準的;
(七)違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
(八)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數量或者數額達到第三項至第七項規定標準一半以上的;
(九)曾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二年內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的;
(十)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一款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
(一)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精神失常或者被綁架等嚴重后果的;
(二)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
(三)數量或者數額達到前款第三項至第八項規定標準十倍以上的;
(四)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觸犯法律的行為有哪些
觸犯法律的行為包括但不限于盜竊、搶劫、詐騙、故意傷害、殺人、販毒、走私、違反交通法規、貪污受賄等。
1. 觸犯法律的行為是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但不限于盜竊、搶劫、詐騙、故意傷害、殺人等刑事犯罪行為。比如,盜竊是指未經許可擅自占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搶劫是指以暴力、威脅手段強取他人財物的行為,這些行為都嚴重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和人身安全。
2. 除了刑事犯罪行為,觸犯法律的行為還包括一些經濟領域的違法行為,如販毒、走私等。販毒是指非法生產、販賣、運輸、攜帶、持有毒品的行為,走私是指違反海關法規,私自攜帶、運輸國家禁止進出口物品、限制進出口物品的行為。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社會經濟秩序,而且還對公民的身心健康和國家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
3. 此外,違反交通法規、貪污受賄等行為也屬于觸犯法律的行為。違反交通法規如酒后駕車、超速行駛等不僅會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會危及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貪污受賄是指公職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索取、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破壞了社會公平正義。
以上所列舉的觸犯法律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實際上,違法行為的種類繁多,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法律法規的變化,違法行為的種類和形態也在不斷變化。無論何種形態,觸犯法律的行為都是對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的挑戰,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懲罰。
刑法對破壞集會、游行、示威罪的量刑規定是什么
刑法對破壞集會、游行、示威罪的量刑規定:擾亂、沖擊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依法舉行的集會、游行、示威,造成公共秩序混亂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九十八條,擾亂、沖擊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壞依法舉行的集會、游行、示威,造成公共秩序混亂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違法犯罪的行為有哪些
違法犯罪行為有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違法行為又稱“無效行為”。不合法行為的一種。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與客觀上不合法行為不同之處在于,行為人在實施該行為時主觀上有過錯,從而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受到侵犯。主觀上的過錯指故意或過失兩種主觀狀態。根據違法性質,違法行為可分為刑事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經濟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等;根據對社會的危害程度,違法行為可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扒前(犯罪)。
違法就是指違反現行法律,給社會造成某種危害的、有過錯的行為。違法行為按照情節嚴重程度分為一般違法行為和嚴重違法行為(即犯罪行為)。按照其違反的法律,可分為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刑事違法行為和違憲行為。
違法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違法是指一切違反春褲清現行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一般違法行為和犯罪。狹義的違法,則是指嚴重地違反法律,但未構成犯罪的行為。我們在這里是從廣義上對違法進行論述的。
違法與犯罪的聯系是犯罪一定違法,違法不一定犯罪。區別是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比違法行為嚴重,犯罪行為大多數要負刑事責任,違法行為承擔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純答
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平常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會觸犯新刑法
法律分析: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超員超速;虐老虐童;出售個人信息;辦售假證;國家考試作弊;職業醫鬧;暴力襲警;沖擊法庭打罵法官;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 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違反犯罪行為有哪些
法律主觀:
根據社會危害性程度不同違法行為可分為嚴重違法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一般違法行為指違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為。與刑事違法(犯罪)不同,一般違法社會危害性較小、情節較輕,還未達到犯罪的程度。一般違法又可分為民事違法和行政違法。一般違法行為與犯罪行為的區別如下:第一、對社會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違法對社會危害性不大,情節輕微。而犯罪對社會危害性很大,情節嚴重;第二、觸犯的法律法規不同,一般違法是違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違反了刑法;第三、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一般違法是不用受刑罰處罰,但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例如治安管理處罰法。而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
法律客觀:
《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