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損害有哪些賠償方式(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例)
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賠償方式有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賠償方式有具體如下:
1、金錢賠償。金錢賠償是指以支付貨幣的形式,在計算或估算損害程度后,給予受害者適當額度的賠償。主要適用于下列兩種情況:
(1)是人身損害的金錢賠償。對人身造成損害必將給受害人帶來一系列的財產損失,如勞動能力的喪失、勞動報酬減少等,支付賠償金可以填補受害人因不法侵害而造成的物質損失;
(2)是財產損害的金錢賠償,一般都可將被損害的財產折算成一定的金額,再予以相應的賠償。如查封財產所造成財產損壞或滅失的,可以在計算損失或滅失財產的金額后支付相應的賠償金。
2、返還財產。又稱返還原物,指賠償義務機關將非法占有的財產歸還所有人、經營管理人或者其他合法占有人,以回復到合法占有狀態。返還財產只能適用于物質損害,如行政機關違法收繳的罰款、違法沒收的財物、攤派的費用等。適用返還財產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是原物仍然存在。如果原財產已經毀損或者滅失,則無法返還,只能采用支付賠償金的方式;
(2)是返還財產比金錢賠償更為便捷。返還財產是作為一種輔助性賠償方式而存在,故只在比金錢賠償更為便捷時才為采用;
(3)是不影響公務實施。如果原財產已經用于公務活動,返還財產將會影響到公務的實施,則不應以返還財產方式賠償,而應采用金錢賠償。
3、恢復原狀。是指國家機關的行為侵害他人財產,對受到損害的財產進行修復,使之恢復到受損前的性能或形狀的賠償方式。恢復原狀操作比較復雜,因此只有在比金錢賠償更為便捷的情況下才能采用。采用恢復原狀方式也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是受損財產能夠恢復原狀;
(2)是恢復原狀比金錢賠償更便捷;
(3)是排除了其他賠償方式的采用。恢復原狀的內容包括:恢復自由、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修理、重做、更換、不動產的拆除等。
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形包括具體如下:
1、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2、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3、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其他情形主要包括:
(1)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
(2)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3)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
(4)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5)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綜上所述,若出現了國家賠償的情況,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以上所提到的實際情況進行對比,這樣就知道自己是適用于哪一種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六條
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權要求賠償。
受害的公民死亡,其繼承人和其他有扶養關系的親屬有權要求賠償。
受害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其權利承受人有權要求賠償。
第七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行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被授權的組織為賠償義務機關。
受行政機關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委托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賠償義務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沒有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撤銷該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如何賠償
財產損失、設施、修復、折價賠償、牲畜受傷但沒有失去使用價值的,應就地治療為主;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經有關部門評估鑒定,折價賠償、實物賠償。
故意毀滅或者損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故意毀壞公私財物,造成公私財物損失五千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情節較輕的,是一般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盜竊、詐騙、哄搶、搶奪、敲詐勒索或者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同時責令行為人賠償損失。
財產損害賠償的范圍
1、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還應包括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2、設施,是指道路安全設施以及在道路上及其附近的其他設施,如電力、水利設施,房屋,樹木花卉等。
3、修復。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進行修復,恢復原狀。修復以就地修復為主,盡量恢復原來狀態,即在功能上、形態上、價值上沒有太大變化。
4、折價賠償。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沒有修復的可能,需要折價賠償。折價時應計算出原物的價值,原物的新舊市場價以及殘存價值等因素進行折價賠償。
5、牲畜受傷但沒有失去使用價值的,應就地治療為主;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經有關部門評估鑒定,折價賠償。
6、實物賠償。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用種類、質量相同或相近的實物進行賠償。
希望能夠幫助到您!若有其他問題請您聯系專業人士!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六條當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實的專門性問題向人民法院申請鑒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具備資格的鑒定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當事人未申請鑒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委托具備資格的鑒定人進行鑒定。
財產損失賠償原則
法律主觀:
(一)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則,由于財險公司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都是通過保險合同來實現的,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都必須恪守合同的規定,保證合同的順利履行。財險公司是否履行合同,就要看其是否嚴格履行經濟補償義務。因此,財險公司在處理賠案時,應嚴格按條款辦事,既不能任意擴大保險責任范圍亂賠,又不能縮小保險責任范圍惜賠。,(二)實事求是的原則,財產保險理賠過程中實際情況錯綜復雜,這就要求財險公司必須從實際出發,根據保險條款的規定,并結合具體情況合情合理地處理賠案,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尤其對通融賠付的案例,要從嚴掌握,對有利于促進財產保險業務的發展、有利于提升財險公司信譽和市場競爭力、有利于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的案例才考慮通融賠付,而不是無原則地隨意賠付。,(三)主動、迅速、準確、合理的原則,主動、迅速、準確、合理的原則,是保險工作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是保險理賠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理賠質量的重要標準。“主動”就是要求理賠人員積極、主動調查了解出險案件,及時進行現場查勘,掌握出險情況,進行事故分析,確定保險責任。“迅速”就是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內,對賠案查得準、辦得快、賠得及時,使被保險人在最短時間內恢復生產和安定生活。“準確”就是要求理賠人員從查勘、定損以致賠款計算,都要做到準確無誤,不錯賠,不濫賠。“合理”就是既要堅持按條款辦事,又要結合具體案情進行準確定性,必要時還要結合實際情況有一定的靈活性。理賠工作的“八字”原則是辯證的統一體,不可偏廢,如果片面追求速度,不深入調查了解,不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或者計算不準確,草率處理,就可能發生錯案。,當然,如果只追求正確、合理,忽視速度,不講效率,雖然賠款計算準確,但拖延賠付,也是不可取的。總的來說,要為被保險人著想,既要講速度,又要講效益。,(一)交通事故直接財產損害賠償,直接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財產利益的直接減損。通常包括車輛、隨身攜帶財產損失、車載貨物損失、現場搶救、善后處理的費用等。因道路交通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當修復,不能修復的,折價賠償。牲畜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折價賠償。,1、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還應包括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2、設施是指道路安全設施以及在道路上及其附近的其他設施,如電力、水利設施,房屋,樹木等。,3、修復。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進行修復,恢復原狀。修復以就地修復為主,盡量恢復原來狀態,即在功能上、形態上、價值上沒有太大變化。,4、折價賠償。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沒有修復的可能,需要折價賠償。折價時應計算出原物的價值,原物的新舊市場價以及殘存價值等因素進行折價賠償。,5、牲畜受傷但沒有失去使用價值的,應就地治療為主;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經有關部門評估鑒定,折價賠償。,6、實物賠償。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用種類、質量相同或相近的實物進行賠償。,(二)間接損失賠償,1、間接損失,間接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財產利益的間接減損。通常包括停運損失、貶值損失等。對交通事故中被損壞的車輛的停運損失1999年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交通事故中的財產損失是否包括被損車輛停運損失問題的批復”中規定,如果受害車輛與被損車輛,正用于貨物運輸或者旅客運輸經營活動,要求賠償被損車輛修復期間的停運損失的,交通事故責任者應當賠償。關于貶值損失賠償。侵權賠償應當以賠償全部損失為原則。事故車輛雖已修復,但車輛的安全性、駕駛性能均有所降低,故侵權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造成貶值車輛應由車損評估機構進行貶值評估,確定事故受損修復后的貶值程度進行評價。,2、怎么獲得車輛貶值損失賠償,(1)與侵害人協商,協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平息糾紛的好方法。侵害發生后,先與對方協商解決的方法,只要雙方都同意,馬上付款;或簽訂協議;或以欠條形式,都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2)通過法律程序解決,協商不成,就要及時求助與法律。此時應抓緊向法院起訴,同時要求委托評估結構對車輛的貶值損失進行評估,以確定損失數額,同時對侵害人的財產進行保全,以使將來的賠償金有個保障。,(一)交通事故財產損失評估的權利人和義務人,《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條四款規定:“具備資格的檢驗、鑒定、評估機構應當向省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備案,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可以向當事人介紹符合條件的評估機構,由當事人自行選擇”。,該條規定明確了交通事故中“財產損失評估”是當事人的權利,由“當事人自行選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只有“可以向當事人介紹符合條件的評估機構”的義務。,(二)評估的時限,《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四條三款規定:“申請重新檢驗、鑒定、評估以一次為限。重新檢驗、鑒定、評估的時限與檢驗、鑒定、評估的時限相同”。但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五章第四節“檢驗、鑒定”中,對于財產損失評估的時限沒有明確要求。,(三)交通事故財產損失評估的發起人,《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四條二款規定:“當事人對自行委托的檢驗、鑒定、評估結論有異議的,可以在接到檢驗、鑒定、評估結論后三日內另行委托檢驗、鑒定、評估,并告知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予以備案”。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賠償;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以及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 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
財產損害賠償的方式有哪些計算財產損害賠償需注意的方面有哪些
一、財產損害,是指侵權行為侵害財產權,使財產權的客體遭到破壞;其使用價值和價值貶損、減少或者完全喪失,或者破壞了財產權人對于財產權客體的支配關系,使財產權人的財產利益受到損失,從而導致權利人擁有的財產價值的減少和可得財產利益的喪失。二、財產損害賠償方式:1、修復。2、折價賠償。3、折價賠償。4、實物賠償。三、在具體注意事項方面,就財產損害全部賠償應當著重強調以下幾點:1、堅持客觀標準。2、全部賠償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3、賠償合理損失。4、實行損益相抵。5、財產損害賠償是否適用預期利益損失規則。
【法律依據】
根據《民法典》第1184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
財產保險中保險人可以選擇的賠償方式有哪些?
共有四種:比例賠償方式、第一危險賠償方式、限額賠償方式、定值保險賠償方式。
1、比例賠償方式
比例賠償方式,又稱責任賠償方式。當發生保險事故造成損失后,按照保險金額與出險時保險財產的實際價值(或重置價值)的比例來計算賠償金額,即保險賠償與損失數額的比例,等于保險金額與出險時保險財產實際價值的比例。
2、第一危險賠償方式
第一危險賠償方式將保險財產的價值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為保險金額,把保險金額限度內的損失作為第一損失,超過保險金額的損失作為第二損失。保險人對第一損失負責全部賠償。第二損失,即超過保險金額的損失,由被保險人自負。
3、限額賠償方式
限額賠償方式通常分為兩種,超過一定限額賠償和超過一定限額不賠償(不足限額賠償)。超過一定限額賠償是指損失在一定限度內不負賠償責任,即事先規定一個免賠額,在免賠額以內發生的損失保險人不負賠償責任,超過此限額,保險人才負責賠償。
超過一定限額不賠償是指在約定的限度內,損失由保險人負責,超過約定的限度,不管被保險人遭受多大損失,保險人不負責賠償。
4、定值保險賠償方式
保險人與投保人雙方約定保險價值作為保險金額,出險時不論當時的實際價值或市價漲落變動如何,全損按保險金額全部賠償,部分損失按損失程度賠償。這種賠償方式適用于海洋貨物運輸保險、船舶保險和無法鑒定價值的高檔工藝品、古玩、珠寶等特約保險。
擴展資料:
財產保險投保的注意事項:
1、妥善保存各種保險憑證,并向單位或家人告知。投保要盡快將保險單復印一份交單位有關人員或家人保存,同時,保險單、保費發票及各種保險憑證,應存放在安全可靠處。
2、保戶有義務保護好保險財產安全。《保險法》第51條規定:“被保險人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消防、安全、生產操作、勞動保護等方面的規定,維護保險標的的安全。”投保后,保護對自身財產安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按時續交保費。《保險法》第14條規定:“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按照約定交付保險費;保險人按照約定的時間開始承擔保險責任。”因此,投保人一定要清楚保險合同中關于交付保險費和保險合同生效之間關系的規定。
4、保險對象變化應如實告知保險公司。《保險法》第52條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應當及時通知保險人。”這便于保險公司及時辦理批改手續。否則,因保險對象的危險程度增加而發生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將拒賠。
5、保單內容變更,需申請批改合同內容。《保險法》第20規定:“投保人和保險人可以協商變更合同內容。”如被保險人可就保險期限、財產使用性質、保險人、保險金額與保險價值進行調整,并可追加險種
財產損害賠償有哪些
財產損害賠償:
1、財產損失,是指財產直接損失折款,還應包括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2、折價賠償,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沒有修復的可能,需要折價賠償的,折價時應計算出原物的價值,按新舊市場價以及殘存價值等因素進行折價賠償。
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有《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侵權責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財產損害有修復、折價賠償、實物賠償等賠償方式。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還應包括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一、財產損害賠償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1、《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
損壞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
2、《侵權責任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3、《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條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二、財產損害有哪些賠償方式?
財產損失賠償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財產損失,是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車輛、財產直接損失折款,還應包括現場搶救(險)、人身傷亡善后處理的費用,但不包括停工、停產、停業所造成的財產間接損失。
2、設施是指道路安全設施以及在道路上及其附近的其他設施,如電力、水利設施,房屋,樹木花卉等。
3、修復。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進行修復,恢復原狀。修復以就地修復為主,盡量恢復原來狀態,即在功能上、形態上、價值上沒有太大變化。
4、折價賠償。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沒有修復的可能,需要折價賠償。折價時應計算出原物的價值,原物的新舊市場價以及殘存價值等因素進行折價賠償。
5、牲畜受傷但沒有失去使用價值的,應就地治療為主;因傷失去使用價值或者死亡的,經有關部門評估鑒定,折價賠償。
6、實物賠償。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用種類、質量相同或相近的實物進行賠償。
財產損害有哪些賠償方式
法律分析:1、修復。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應進行修復,恢復原狀。2、折價賠償。事故損壞的車輛、物品、設施等沒有修復的可能,需要折價賠償。3、實物賠償。經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用種類、質量相同或相近的實物進行賠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
損害賠償有哪些方式
法律主觀:
(一)折價賠償:指將物權人所遭受的財產損失,折合成現金,以金錢予以賠償;,(二)實物賠償:指以同種類、同質量的物替代受損害的物。,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一千一百八十四條規定,侵害他人財產的,財產損失按照損失發生時的市場價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計算。,民事賠償沒錢賠的可以簽訂分期賠償協議。,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條規定,損害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協商賠償費用的支付方式。協商不一致的,賠償費用應當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確有困難的,可以分期支付,但是被侵權人有權請求提供相應的擔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