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受眾的權益(媒介與受眾的關系)
試論受眾權利及其對大眾傳媒的影響。
【答案】:(1)一般而言,受眾的權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情權,又稱為獲知權、知曉權等,指公民有獲取有關社會公共領域信息以及與本人有關信息的權利。在新聞傳播領域特指受眾通過媒介獲取上述信息特別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權利;二是表達權,又稱為表達自由,是指公民通過口頭和書面以及特定行為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包括言論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聞傳播領域,主要是指新聞媒介的表達自由和受眾通過新聞媒介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和自由,對受眾而言,則進一步細化為受眾在媒介上的表達權;三是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應當具體分為兩部分:第一,是受眾借助新聞媒介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公共領域內的部門和各項活動行使批評建議和監督的權利,即受眾借助媒介行使的輿論監督權;第二,是受眾針對新聞媒介的活動所行使的批評建議和監督的權利。當然,受眾的權利遠不止上述三個方面,諸如受眾的選擇權、傳播服務保障權等都在其列,但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是受眾權利的核心。
(2)深入認識受眾的權利,對大眾傳媒的新聞傳播實踐而言,不僅要考慮受眾的實際需要,而且要考慮受眾作為公民在信息傳播領域內應有的權利,應當充分尊重受眾的這些權利,并為受眾行使這些權利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不是侵犯受眾權利和設置障礙。
什么是媒介接近權?如何保障受眾的這一權利?
傳媒接近權指一般社會成員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的權利,同時,這項權利也賦予了傳媒應該向受眾開放的義務和責任。
媒介接近權的核心內容是要求傳媒必須向受眾開放。目前已在三個方面開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1)“反論權”,即社會成員或群體在受到傳媒攻擊或歪曲性報道之際,有權要求傳媒刊登或播出反駁聲明。
(2)“意見廣告”,為了爭取受眾的好感和信任,目前很多印刷媒介已經能夠在不同程度上以收費形式接受讀者要求刊登的意見廣告。
(3)“開放頻道”,一些國家規定必須允許開設受眾自主參與的“開放頻道”。
關于傳播媒介對受眾的利與弊有哪些論斷?
拉扎斯菲爾德與羅伯特.默頓在論文《大眾傳播、大眾鑒賞力和有組織的社會行動》中,討論了大眾傳播的兩種正面功能和四種負面功能。(正負功能論)
正功能即:①賦予社會地位的功能:大眾傳播通過新聞報道等多種形式,能夠賦予個人、團體、社會問題以及社會行動以顯赫的地位,使它們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②重申社會準則的功能:大眾傳媒通過將偏離社會規范的行為公諸于世,能夠喚起社會的普遍譴責,將違反者置于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使其感到維護社會規范的“制度性壓力”,從而強制其遵守社會規范。
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又指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若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負功能如下:
①麻醉精神——對受眾的長期作用。媒介提供偽環境,用符號構建媒介真實。過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娛樂中, 沉醉在虛幻滿足中,失去社會行動力。大眾傳播媒介易混淆"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媒介環境),大眾對媒介過分依賴,而媒介帶來的事實只是部分再現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種社會趨向,若被人利用則會造成不良后果。
②順從現狀。對批判內容不予理睬。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過量,使人們對信息產生冷漠態度。并促長了"社會服從主義"削弱公眾的辨別力和對社會的批判精神,把人變成順從現狀的單面人。
③降低審美水平和鑒賞力。大眾媒介要迎合大眾的口味。
④媒介以兼價的代價占用或剝奪了人們的自由時間。施拉姆——媒介是時間的竊賊。使時間在消遣、娛樂和平庸之中化為烏有。
⑤異化作用。批判學派,馬克思。關注人在商品化社會中如何被商品異化,媒介廣告。
⑥ 電影電視網絡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內容和場面給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影響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經驗學派20年代、80年代研究。
⑦民族文化生存與文化認同危機。衛星直接電視、網絡的發展,帶來了跨文化傳播中國家主權問題,對社會制度構成潛在威脅。對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造成沖擊。美國文化帝國主義,文化霸權,話語權。
陳水扁試圖用教科書、教科書強調臺灣文化史原著文化,試圖將其與大陸分離。
⑧人們過多依賴媒介帶來的間接交流后人際間的社會交往互動逐漸減少,與社會群體逐漸疏遠陌生。"電視人""容器人"——指那些將閑暇時間完全用于大眾媒介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喜怒哀樂等完全與媒介內容相連結的人,思想觀念乃至行動方式都源于電視,極端自我內化,心理封閉,無法應付現實世界的種種變化,而完全成為一種收集媒介信息的"容器"
新聞媒介取得受眾信任最主要的做法是?
新聞媒介要取得受眾信任最主要的做法包括以下幾點:
1. 提供可靠和準確的信息:新聞媒介應該確保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準確、客觀的。新聞報道應該基于充分的調查和事實,避免夸大、歪曲或捏造信息。媒體機構應該建立嚴格的新聞采編標準,并進行內部審核和核實,以確保信息的可靠性。
2. 保持獨立和客觀:新聞媒介應該保持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受政治、商業或其他利益集團的干擾。新聞報道應該以事實為基礎,充分反映多方觀點,避免片面和偏頗的報道。媒體機構應該堅守新聞倫理和職業道德,不推動個人或特定利益的立場。
3. 保護受眾隱私和權益:新聞媒介應該尊重受眾的隱私權和權益,不違反個人隱私、誹謗或侵犯人身權益。媒體機構應該建立嚴密的信息安全和數據保護措施,確保受眾的個人信息得到妥善處理和保護。
4. 反饋和糾錯機制:新聞媒介應該建立反饋和糾錯機制,給予受眾發表意見和提出質疑的渠道,并及時回應和處理。當媒體報道出現錯誤或失實時,應該及時勘誤和糾正,避免給受眾造成誤導和誤解。
5. 透明和負責任:新聞媒介應該保持透明度,向受眾公開媒體所有權結構、編輯政策和財務運作等信息。媒體機構應該對自身的報道和行為負責,接受公眾監督和批評。
通過以上做法,新聞媒介可以建立起信任關系,提升受眾對其報道和信息的可信度。受眾信任對于新聞媒介的長期發展和影響力至關重要,媒體機構應該將信任建設作為重要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準和道德標準。
在媒體和受眾的關系中,權力更多的偏向哪一方
總體來說,媒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但權力的偏向會因不同情況而異。
一方面,受眾對媒體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媒體的生存依賴于受眾,因為受眾是媒體的主要資金來源。此外,媒體為了獲取更多的廣告收入,必須贏得更多受眾的關注。因此,媒體必須關注受眾的需求和反饋,以滿足他們的期望。
另一方面,媒體對受眾也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媒體可以決定傳遞什么樣的信息,以及如何傳遞這些信息。此外,媒體還具有控制信息的能力,可以通過選擇報道某些事件而不報道其他事件來影響公眾對事件的看法。因此,媒體在傳遞信息時,可能會對受眾產生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媒體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權力的偏向會因不同情況而異。
為什么說受眾對傳播活動有監督控制的權力?受眾行使這種權力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監督權
這也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認定的一項權利。它是指受眾對大眾傳播媒介的運作和傳播者的傳播行為有察看并督促的權利,以免其產生不良后果。以往學術界理解受眾的監督權,是專指“人民群眾運用新聞媒介對黨和政府工作的監督”,而新聞媒介則由黨和政府來領導并監督。其實,受眾既有權監督政府的工作,亦有權監督媒介的運作。通常,受眾是根據法律條文、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標準,并以起訴、寫信、打電話、停止訂閱、輿論聲張等多種形式對新聞媒介和新聞傳播者進行監督,促使其尋找適合國情、民情的途徑和按照受眾能夠接受的方式行事。因為,在當代新聞傳播中,真正對新聞媒介握有生殺大權的,往往不是幾個領導者,而是廣大的受眾。在美國,曾有一些受眾自發成立了專門對付虛假欺騙廣告的監督組織;曾有一宗教組織通過發動教徒抵制贊助商的產品,而成功地中止了一個低級不健康的電視節目的繼續播出;曾有一個婦女反色情組織以給一年中最低級趣味的性感廣告頒發塑料豬獎的形式,而使此類廣告的刊播有些收斂。可見,受眾的監督應是一種更有效的和更具權威性的監督。
新聞傳播受眾的權利有哪些
(2)付酬閱聽的消費者權利作為付酬閱聽的消費者,受眾有權要求新聞媒介按時提供一定信息量的媒介,并且保證所傳遞信息的質量,即真是、客觀、公正、全面報道的信息。報刊要按時按量投遞,廣播電視節目按節目表準時播出;廣告刊載量和播出時間適度;報刊印制質量符合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健康并清晰;報刊中途停刊要退回所付訂費;對受眾的資訊與不滿意見,媒介要負責及時回復并切實改進;對于媒介的侵權行為,公眾有權投訴等(3)機關媒介受眾的成員權利作為機關媒介的受眾,如果他也是該集團的成員,則享有該集團成員的權利。他有權要求機關媒介公開報道該集團決策權的行為和領導人的品行,有權對集團的決策與領導人的行為提出批評,有權在媒介上監督集團的政策與工作。如果受眾是付酬接觸這些機關媒介的,他還享有付酬閱聽的消費者權利。(4)信息傳播受眾的終端權利新聞傳播媒介的受眾是傳播活動最終完成者,他們有權要求得到傳方的尊重與重視,有權要求傳播者提供清晰、可靠、有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新聞信息、保障信息通道的暢通,即使根據反饋信息改進后繼傳播行為。這種受眾的終端權利,在理論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