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犯罪的根本特征(刑法犯罪的本質特征)
根據刑法基本原理,犯罪必須具有的特征包括:
一、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具有哪3個基本特征如下:
(一)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二)犯罪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
(三)犯罪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而其他兩個特征是由社會危害性派生出來的。正由于三者存在著這樣的關系,所以它們都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二、構成犯罪的四個要件有哪些
每一種犯罪,都必須有犯罪主體,有的犯罪是一個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數人實施的,犯罪主體就是數人。根據刑法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犯罪的,構成單位犯罪,因此,單位也可以成為犯罪主體。
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沒有一個犯罪是沒有犯罪客體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體決定的。一個行為不侵犯任何客體,不侵犯任何社會關系,就意味著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也就不能構成犯罪。
拓展資料:犯罪行為有不作為和作為兩種,滿足的即可是犯罪情況了,這個常見的犯罪一般是經濟犯罪,傷害犯罪等。作為的形式是指作為的表現方式。作為雖然是行為人的一定的身體動作,并不限于利用本人的肢體以實現一定的犯罪意圖,而且還利用各種犯罪工具及其手段,將本人的犯意付諸實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
我國刑法規定犯罪的基本特征
法律主觀:
我國 刑法 規定的犯罪具有哪3個基本特征如下: 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犯罪是應受 刑罰 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 犯罪是違反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征,而其他兩個特征是由社會危害性派生出來的。正由于三者存在著這樣的關系,所以它們都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這就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的解答。
法律客觀:
《刑法》
第六十七條
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其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免除處罰。
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還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論。
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
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后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犯罪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犯罪的本質特征是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犯罪行為不僅違反了法律規定,還侵犯了社會公共利益,損害了他人利益,因此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犯罪是指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所犯下的違法行為。犯罪行為不僅是對法律的違反,更重要的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犯,對他人利益的損害。因此犯罪的本質特征就是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而刑罰就是國家以強制手段對犯罪行為人進行的處罰,既是對犯罪行為的懲罰,也是對法律權威和社會公義的維護。犯罪行為是一種雙重錯,實際上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因為犯罪行為可能會導致他人生命、健康、財產、榮譽等各方面權益受到侵害,同時也會對犯罪行為人的家庭、社會形象、職業前途等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加強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教育,增強自我監管和自我警醒的能力,以免因一時沖動而犯下犯罪行為。
如何有效預防犯罪行為?社會的穩定和安全需要每一位公民共同參與,大家應該加強自我約束和道德素質建設,不輕易違法犯罪。同時,政府和社會組織也要提供更好的法律援助和幫助,從源頭上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
犯罪行為既是對法律的違反,更是對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侵犯。我們應該增強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不輕易犯罪,同時也應該加強法律援助和幫助,營造更加和諧、安全的社會環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條 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殲罩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 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
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具體如下: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行為對社會的危派凳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
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3、犯罪必須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只有應受刑罰處罰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被認為是犯罪。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依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自然人和單位;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友羨孫而被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主觀要件,體現的是行為人在怎樣的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客觀要件指犯罪行為的具體表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
【罪刑法定原則】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第二條
【本法任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任務,是用刑罰同一切犯罪行為作斗爭,以保衛國家安全,保衛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國有財產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好鏈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犯罪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
犯罪的最根本特征是有危害性、違法性、侵害性和懲罰性。
1、危害性: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2、違法性: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
3、侵害性:法益侵害性是指對于刑法所保護的利益的侵害。
4、懲罰性: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征,它表明國家對于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
擴展資料:
犯罪分類
重罪與輕罪
在所有犯罪分類中,重罪與輕罪是最經典的一種分類法。這種分類法不僅盛行于大陸法系國家,而且也為英美法系國家所認可。在大陸法系國家,重罪與輕罪的區分來自于1810年《法國刑法典》。
重罪與輕罪,主要是根據犯罪的輕重程度劃分的,其劃分的意義在于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從實體上來說,重罪與輕罪的劃分在犯罪的認定與刑罰的適用上具有一定的意義。
自然犯與法定犯
自然犯與法定犯,是學理上的一種犯罪分類,這種分類涉及對犯罪性質的基本認識,因而十分重要。自然犯與法定犯的區分是相對的,互相之間是可以轉化的。
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
在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根據犯罪侵害法益的性質,可以把犯罪分為侵害私法益的犯罪與侵害公法益的犯罪。由于公法益又可以分為社會法益與國家法益,又可以把犯罪分為以下三類: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和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
侵害個人法益的犯罪、侵害社會法益的犯罪和侵害國家法益的犯罪三分法,最初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法。在古羅馬法中,犯罪被分為公罪和私罪兩大類。
國內外犯罪
從刑法的一般意義上說,犯罪指的就是國內犯罪。當涉及國際刑法的時候,才產生國際犯罪的問題,國內犯罪與國際犯罪的區分才具有理論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犯罪
犯罪的本質特征是( )。
【答案】:C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犯罪三個基本特征之間的關系。我國刑法理論認為,犯罪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懲罰性。本題選項ABC就是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選項D不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在犯罪的三個基本特征中,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特征。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是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基礎,它是犯罪的最基本屬性;刑事違法性是社會危害性在刑法上的表現,它與應受刑罰懲罰性一起構成社會危害性的度量。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彩達到違反刑法、應受刑罰懲罰的程度.則不構成犯罪。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