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簽署的五項條件是第幾集
張作霖是哪部電視劇里的
以張作霖為主角的有一部,叫《大帥傳奇》,還有一部《少帥》,前半部基本在講張作霖。
1、《大帥傳奇》
又名《東北王張作霖》,拍攝于1994年,,由于是早期作品,拍攝有些欠缺。主要講述一代梟雄、東北王張作霖傳奇人生。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于奉天海城縣(遼寧盤錦市大洼縣東鳳鎮掌駕寺鄉)1926年在北京組建安國軍政府,任安國軍總司令。
1927年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成為北洋政府最后一位國家元首。1928年6月4日,在多方壓力下宣布返回奉天,因未滿足袁世凱所簽訂二十一條中有關日本在滿蒙利益權限,和在郭松齡反奉事件中曾許諾給日本特殊條件。
在專列經過奉天皇姑屯三洞橋時,被日軍炸死,結束了其五十四載傳奇人生。
張作霖做過好事,但也做過壞事,其生命最后關頭,敢于不承認賣國條約,敢于與日本人相抗衡,維護了民族尊嚴。
2、《少帥》
《少帥》是由張黎執導,文章、李雪健、宋佳領銜主演的年代劇,講述了歷史傳奇人物張學良輝煌而又坎坷的一生。
前半部主要講張作霖從執掌東北三省開始,經歷了第一次直奉戰爭、整軍經武、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叛變、入主北京、皇姑屯事件等。
擴展資料:
在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三省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這除了客觀上東北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優勢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外,統治集團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也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東北經濟發展成就突出,但張作霖推行黷武政策,對經濟的破壞也是十分嚴重的。
張作霖就任之初,東北三省的金融、財政狀況十分危險。“金融日緊益覺難支,外款輸入百計壓迫”。而一些奸商乘機漁利,更加重了金融市場的混亂。
1917年,奉天省積欠內外債達1200余萬元。以張作霖為首的奉天當局,首先是從整頓金融財政入手。在整頓金融財政過程中,除實行“改行大洋 ”、“幣制統一”等措施外,也采取了非經濟手段的措施。
經過苦心經營,東三省財政狀況逐漸好轉。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以奉天省最為突出,王永江實行“節約除弊,歲入漸由三千萬元增至五千萬元”。奉天省在1918-1921年間,出現了“人民生活比較充裕”,“經濟比較穩定”的局面。
財政有了盈余后,錢往何處用,在奉天省內部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利用此充足之財政”,集中精力,“振興實業,發展教育,澄清吏治,擴大交通,鼓勵屯墾,”以“固根本而圖發展”。
另一派則主張擴充軍備,向關內擴張勢力。這兩種不同主張在1920年前還沒有公開正面沖突,對經濟發展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這個時期,張作霖也曾說過:“凡國家若想富強,哪有不注重教育與實業,而能成功的呢! ”
1924年1月,張又召集東三省軍政官員討論經濟發展計劃,決定三省聯合集資2000萬元,一年內,開辦10個官辦工廠,20個采礦業。
同時期又成立了東三省交通委員會,負責統一建設和管理東北鐵路。鐵路交通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對內的商業往來和對外貿易。以對外貿易為例,其指數如1918年為100,1923年增到236,1928 年又增到440。
從1903年到1930年的28年中,中國其他地區對外貿易額僅增3倍多,而東北則增加30倍。若以人均貿易額對比,東北是中國其他地區的3倍。
在張作霖和張學良統治的1921年至1931年,東北自建的錦朝、打通、開豐…等10條鐵路,營業里程共計1521.7公里,占1931年東北鐵路營業里程的25%,占全中國鐵路總長度的10%以上。
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張作霖:從窮苦流浪兒到北洋政府末代元首
在張作霖被炸死前,日本逼迫張作霖簽訂的密約是什么?
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雖出身綠林,沒有讀過書,可是深知國家民族大義,他致死的最大原因,因張未能執行所謂“二十一條中有關南滿、東蒙古農工業的中日新約”部分。日本人雖在北京向袁世凱敲詐成功,但在東北,對張作霖曾多年交涉,終未能如所愿。日本駐奉天總領事吉田茂是著名的日本外交家,某次為中日交涉,曾向張作霖盛氣凌人地說道:“你要真不接受的話,日方當另有辦法。”張乃反唇相譏地答道:“怎么說!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盡管拿出來,難道又要出兵嗎?我姓張的等著你好了!”說完話,就起身送客,弄得吉田很難堪。之后,由駐華公使芳澤謙吉出面,向張交涉,因為此時張已在北京就任“安國軍大元帥”之職了。 1928年,國民政府軍北伐,奉系接戰不利,張作霖決心退出北京,日本對這種局面很不安,6月1日,據說芳澤曾秘訪張作霖,勸他接受日本的條件,否則對他不利,如能接受則日方保護張氏經大連返沈陽。這次會議時間很長,站在客廳外面的侍從人員曾聽到張氏大聲說:“我姓張的不會賣國,也不怕死。” 6月3日凌晨1時,張作霖離北京,4日晨5時30分張作霖專車進入沈陽皇姑屯,南滿路與京奉路交叉路橋下,轟然一聲巨響,吊橋橋板塌下,剛好壓在第三、四、五節車廂上。吊橋橋板分為3節,支以石柱,柱外包以鋼骨水泥厚6尺,所以如果不是特殊的爆炸物,不可能發揮如此巨大的破壞力,同時火車通過橋下,若非用電流計算時間,亦不可能如此準確。 火車被炸后,現場尸骸累累,慘不忍睹,張作霖重傷,其他車廂均系隨行人員,見張出事,乃迅速搶救,將交道口出事地點警戒,不準人接觸現場。并用汽車送張作霖返沈陽。張因傷重,于上午10時去世,享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