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法人解散后的清算責任有哪些(企業法人解散的,依法清算并注銷前)
公司解散法人有哪些責任
法律分析:公司解散時,公司作為法人要以公司全部財產承擔債務。而法定代表人對公司清算不承擔責任。如果法人代表作為股東,有出資不實或者抽逃出資行為的,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公司解散清算義務人承擔的責任有哪些
法律主觀:
公司解散后,清算義務人未清算的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未清算的主客觀因素,又可分為:(1)客觀上無法清算的損害賠償責人其一,賬冊丟失、不完整具備規范、完備的財務資料也是公司的基本義務,是公司財務會計制度的重要內容。公司清算,必然以公司財務資料完備為前提,因此公司清算義務人應確保公司財務資料完整以供清算之需。然而,有的公司在經營過程中,財務制度不規范,賬目不清,財產不明。更有甚者,有的清算義務人出于不當目的,故意銷毀或隱瞞相關財務賬冊,致使相關債權、債務無法查清,公司債權人實現其債權的目的難免落空。對此應甄別不同情形做不同處理。雖然公司財務制度不規范而導致公司資產狀況無法查清的,鑒于公司的注冊資本明確,作為公司股東的清算義務人在出資時,應當合理地預見公司債務的清償責任范圍以及清算責任范圍。因此,清算資料缺失導致清算不能的,且公司資產不足以清償公司債務的情況下,才由清算義務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于故意銷毀或隱瞞相關財務賬冊的,鑒于其主觀惡意,法官可以結合案件事實,積極運用舉證責任分配規則,在債權人初步證明其債權合法存在情形下,清算義務人應對公司解散前的資產狀況承擔證明責任。如果清算義務人舉證不能,應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其二,清算義務人與清算公司財產混同由于財產混同,導致公司的債權債務亦難以區分,從而造成清算障礙,債權人因此提起賠償訴訟的,如何處理?筆者認為,清算義務人與清算法人財產混同的,是公司獨立法律人格瑕疵。比如,股東與公司之間在資產或財產邊界故意混淆不分,將屬于子公司的財產登記在母公司名下,子公司的財產經常處于母公司的無償控制和使用之下;控股股東長期掏空公司的資產尤其是優質資產,而未對公司予以充分、公平的補償等;控股股東對公司負有巨額債務,而公司在控股股東的操縱下長期拒絕或者待于追索等。這些情形均損害了公司法人人格的獨立性,從而導致公司以其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不復存在。因此,公司解散后,如有證據證明公司資產與清算義務人財產混同,債權人以清算義務人為被告提起訴訟的,清算義務人對公司債務不得再以股東有限責任抗辯,而應當對清算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2)主觀上不清算其一,逾期不清算、法院判決清算仍不清算公司解散后,其經營資格消滅,善后事宜應由股東等清算義務人負責處理。清算義務人應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開始清算活動,如保管公司財產、向債務人追索債權、履行尚未履行的合同、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協調債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向股東分配剩余財產等行為。如果公司解散后,公司清算義務人在公司解散后長期不履行清算義務,或者在判決確定的期限內仍不履行清算責任,由于公司資產未經清算,公司債權能否得以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均無法明確,此時應視為清算義務人以其行為表明放棄有限責任原則的豁免。由此導致公司財產流失、貶值或無法清算的,債權人可以侵權為由,要求清算義務人在上述權益能夠實現的價值范圍內,或者對損失擴大部分,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其二,編造已清算完畢的虛假事實注銷公司公司注銷前應當進行清算,是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公司法上的延伸。對清算義務人來說,清算是其開業經營的隨附義務,對債權人及社會公眾的終交代;對債權人而言,清算是債權人通過非訴方式實現債權的后一道保障。因此,清算義務人申請注銷公司時,應當出具債權、債務已清理完畢的證明或者清算報告。在公司未經清算即予注銷的情況下,本應作為清償債務的原公司責任財產,便轉由股東占有,其性質與投資不實,抽逃資金等并無實質上的區別,均為侵害債權人利益,危害交易安全的行為。如果清算義務人未對公司債權債務進行清算,而是偽造清算資料,虛報公司已清算完畢,或以公司對外無債權債務等理由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辦理公司注銷登記的,應視為股東自愿放棄有限責任。一旦因此訴訟,債權人可以申請法院適用公司人格否認理論,由該清算義務人就公司債務向債權人承擔清償責任。以上內容就是公司解散清算義務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希望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朋友。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二百零六條
清算組不依照本法規定向公司登記機關報送清算報告,或者報送清算報告隱瞞重要事實或者有重大遺漏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清算組成員利用職權徇私舞弊、謀取非法收入或者侵占公司財產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退還公司財產,沒收違法所得,并可以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