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有哪些區別(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



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有哪些區別(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
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有哪些區別(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
法律主觀:
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的區分如下: 1、過失犯罪均以發生危害結果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發生危害結果。 2、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過失犯罪只有當行為已經給社會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下,才能構成犯罪。 3、刑法對過失犯罪規定了較故意犯罪輕得多的法定刑。
法律客觀:
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主要區分不論故意犯罪還是過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組成。而犯罪主觀方面是區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觀方面包括故意、過失、動機和目的各要素,這些要素的認定,對刑法規定的一切犯罪的認定都具有直接的決定意義。對刑法規定的犯罪來說,行為人的主觀方面,特別是行為人的罪過也即故意或過失,將成為認定其是否構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個要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本條規定說明,那怕產生了多么嚴重的損害結果,只要造成這種結果的行為人沒有故意或過失,行為人都不構成犯罪,不管行為人是否具備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也就是說,行為人是否犯罪完全取決于他在主觀方面是否具有罪過,即故意或過失。可以這樣認為,《刑法》的每一條款犯罪以及刑罰輕重的設定,要考慮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大小。而行為人主觀惡性的大小不僅取決于他的行為,更取決于他在主觀方面是否有罪過。因此,在刑事訴訟中,對被告人犯罪--故意犯罪或是過失犯罪的認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其犯罪主觀方面的認定。
法律主觀:
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的區別:主觀方面明顯不同。結果在定罪時所起作用有所不同。從處罰方面看,過失犯罪的法定刑明顯低于故意犯罪。由于過失的主觀惡性明顯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對過失犯罪的規定不同于故意犯罪。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四條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